作為一名教師,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經濟學家錢穎一教授非常不喜歡學生提出的一個要求:多上一些看起來對實習和工作有用的課。
  在這個要求背後的理由很直接:課程效果應該是立竿見影的。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剛剛過了30歲生日。作為學院第四任院長,錢穎一教授一直推崇在綜合性大學的經濟管理學院加強人文素養的學習,加強與大學中其他學科的交叉。
  而讓他困惑的是,一些學生不太理解為什麼要加強通識教育。他聽過學生的反饋:我學歷史乾什麼?哲學課有什麼用?
  談及這裡,他從一位過去在哈佛留學時相識同學的故事講起。她現在是一位成功的投資人。近30年前,她在哈佛讀本科,專業是經濟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在高盛(紐約)。
  但是她在哈佛時,並沒有念過一門會計和金融的課。直到今天,哈佛的本科學院也沒有會計課。但是這並不妨礙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全球最著名的投資銀行。她說,我自己在工作中花了3個月的時間就學會了會計的基本知識,為什麼一定要在哈佛學這門課程呢?
  高盛集團前總裁約翰·桑頓(John Thornton)是清華經管學院的客座教授。他告訴錢穎一,當自己還擔任高盛總裁時,有一次面試一個普林斯頓大學的畢業生,問這名學生在學校期間做了什麼。
  這名同學很認真地說:我研究了兩個公司的兼併問題。
  桑頓很不客氣地說:你在普林斯頓研究這個?你應該利用這段時間好好讀讀莎士比亞。
  這不是個案。在美國,高盛的面試問題都是如何理解歷史性和哲學性的問題。可是如果變化一個場景,把面試地點放到北京,高盛的問題則會發生變化,都是類似於“當利率變化時,一種證券的價值會怎麼變化”這種技術性的問題。
  “現在中國學生的外語能力越來越強,溝通技巧也越來越好。但是仍然在軟實力方面欠缺。實際上是看問題的眼光、思考問題的方式、分析問題的方法,以及心態的問題。”錢穎一說。
  在錢穎一看來,思維方式是核心問題。中國學生習慣的是問實際問題,並且希望馬上知道解決方案,知道明確的答案。這種思維方式代表了一種心態,就是短期功利主義。
  每年,錢穎一都要在清華經管學院教兩個EMBA項目的課,一個是中文項目(中國學生),一個是國際項目(大多是外國學生)。對比兩個項目,他深有體會:中文項目的同學問的問題都很務實,是企業和行業的現實問題,眼前的問題;而國際項目的同學則更多地追問老師講的內容,是思維的問題。
  “雖然針對當前的實際問題也有意義,但是太短期功利了,高度不夠,深度也不夠。”錢穎一說。
  “中國教育的優勢有目共睹:基礎知識扎實,平均水平很高。這兩個特點在很多其他國家都不一定能達到。這對於處在“追趕時期”的中國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一旦到了技術前沿,站在了全球舞臺上,我們的創新力和領導力就顯得不足了。”錢穎一說。
  他反覆跟學生強調,大學重要的不是學習知識,而是學會思考。他經常喜歡引用愛因斯坦說過的一句話:在大學學習,重要的不是記住很多事實,而是訓練大腦會思考。
  錢穎一希望學生能多學一些“無用”的知識。在他看來,大學教育,特別是精英大學的教育,要著眼於為學生一生做準備,而不僅僅是為就業做準備。學生的眼光和能力要遠遠高於在大學時學到的知識,因為這些知識會很快過時。大學教育重要的是思考問題的方法和能力,以及看問題的眼界和眼光,這些都遠遠重於專業知識。
  “通識教育講授的知識不一定馬上有用,但也可能在將來的某個時刻無意間用到,比如喬布斯當年在大學時學習的美術字課程。”錢穎一說。
  但是,通識教育在國內高校推行並不如想象中那麼容易。最直接的問題就是授課的教師。
  什麼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師在中國最難找?有些不可思議的是,最難找的是教中文寫作、中國曆史和中國文明的老師。“在北京找教西方文明的老師可以找到,但找教中國文明的老師卻找不到;同樣,也找不到教中文寫作的老師。”歷史系和中文系的老師都忙於發表論文,搞學科建設了,沒有人願意教通識課程。
  哈佛大學本科生的通識課種類繁多,學生可以任意選擇。哈佛本科只有一門必修課,就是英文寫作;麻省理工學院也一樣,溝通寫作課是本科必修課,不僅有一般性的寫作課,還有專業的寫作課。
  “寫作不是寫八股文。所謂寫作,就是讓你寫下一段故事,要有邏輯、有證據、有說服力。”錢穎一說。每次在大學的會議上提到中文寫作這個話題,總會收穫最多的教師贊同。因為“每一個導師都是受害者:通常,學生實驗做出來了,文章卻寫不出或寫不好,導師就要花很多精力來幫助學生寫或改。”
  有一次,他和美國前勞工部長趙小蘭聊天。趙小蘭說,中國人到國外演講或交談,講數字的能力特別強。但是,中國人不會講故事。
  “用故事講出數字背後的含義,讓大家知道這些數字是怎麼來的。”錢穎一說,實際上,如果把自己局限在數字裡面,而沒有更寬廣的世界觀,就永遠不可能跟世界交流。
  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是一種哲學,就是以結果的得失平衡來評判利益。現代經濟學本身是建立在功利主義哲學基礎上的。作為經濟學家,錢穎一說,“我們不能籠統地反對功利主義。但是,我們要反對短期功利主義,反對急功近利,反對以立竿見影式的‘有用’來評價結果。短期功利主義對社會的發展、對人的發展弊大於利。”
  “目前,國內大學教師薪酬體系多是‘計件制’薪酬。所謂計件制就是教了多少課時,乘上每一小時是多少錢;發表多少論文,乘上每一篇是多少錢。這種計酬方式容易滋生短期功利主義,帶來急功近利的問題。”錢穎一說。
  錢穎一在清華經管學院的教師人事制度改革中就取消了“計件制”,改成“年薪制”,3年一評。
  自2006年上任以來,這位經濟學家把主要精力都用在教育上。他一直堅持在清華經管學院加大本科生通識教育課的比例。比如,“批判性思維與道德推理”課,就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道德判斷能力。又比如,“中國與世界”這個課組,由外聘老師來教,目的是希望清華學生具有從世界眼光來分析中國問題的視野和能力。
  “最終檢驗教育改革的結果,是要過20年、30年後再看。”錢穎一說。  (原標題:短期功利主義不可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crajj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